梁雨谷/文
工學學士,經濟學碩士,管理學博士;現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如果我們的企業家們能夠在心態上有一個大的轉變,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態,企業就會發展得更好,走得更遠。
這是我08年應一本財經雜志的約稿寫的一篇文章,由于種種不知道的原因沒有發表,現在看來,覺得還沒過時,供大家參考,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希望中國人和中國政府、中國企業等能夠從這幾年的經歷中逐步完成心理的康復和思想的升華,我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充滿信心,中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和中華文明的復興是歷史的必然!中國企業也會越辦越好。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風暴對世界和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盡管到目前還不能完全蓋棺定論,但是,從木然到逐步為人們所認知,從企業界在一片“狼來了”的麻木后,感覺到的陣疼和死亡威脅,中國政府也從謹慎反應到采取一攬子措施,中國經濟到達企穩回升的階段,中國老百姓、企業界也和世界各地區的人們一樣不但經歷了一場經濟危機,還經歷了一場心理洗禮。
回顧從2006年底次貸危機出現到這幾年中國各界的反應,能夠看到轉型期的中國人的心態。在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盡管這些心態可以理解,但是除了嚴重地危害著我們的心身健康之外,它們也使得我們不能用理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處理問題,同時,這些心態也是民族復興中真正的障礙所在。它們還正在腐蝕我們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和社會經濟體系,極大地降低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經濟運行成本。
封閉心態
封閉心態的具體體現為坐井觀天,閉門造車,對世界發展趨勢和相關事件視而不見,麻木不仁,憑自己的想象去想當然,就是知道了也是被動挨打,而不是主動準備,積極應對。它首先是用封閉的思路和眼光來看待和判斷事物。覺得別人出現什么事影響不到我,因為我是一個封閉的狀態。不但不去主動反思、研究和準備,而是慶幸自己沒有開放。二是害怕開放。一個人呆久了,習慣了,不愿和人打交道,同時,也害怕和人打交道。就象魯迅寫的那樣,誰要是敢打開那棟黑屋子,不但不會得到大家的感激,反而會被掐死。三是鴕鳥心理。把自己封閉起來免得自己受傷害。不通過開放去鍛煉自己的能力,而是生怕開放了自己受傷害,把門緊緊關上,不但自己不出去,也不讓別人出去。免得別人出去會看到什么情況,引進什么病菌,導致自己受傷。
這種封閉心態在此次危機中的表現就是金融風暴對其它國家和經濟體造成了極大打擊,我們的金融體系幸好還沒有足夠開放,避免了損失,繼而希望繼續維持不開放狀態。盡管此次危機影響因素的多樣性和傳導機制的復雜性,以及我們對這種金融危機的應對經驗的缺乏是我們不能清醒地認識這次金融風暴危險性的主要原因。但是,有關人士的封閉心態也是造成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對危機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對此次危機遲遲沒有主動研究、充分認識和采取行動甚至行動失誤的關鍵所在。2007年到2008年中對通脹的擔憂和宏觀調控,突然被流動性缺失和通貨緊縮所替代,從而失去了應對金融危機寶貴的準備時間。我國有關監管機構負責人甚至在今年4月還指出,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比原來預期的要小,中國一些金融機構的損失也完全在可消化范圍內。他還指出,匯率對調整全球失衡的作用有限,過分夸大其作用既不現實,也會誤導調整的方向。
封閉心態除了讓我們浪費了經濟調整、應對危機的寶貴時間和最佳時機外,還讓我們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如大量企業倒閉、相關保障體系在最好的時期沒有得以建立和完善等。如果在一個開放的世界政治和市場環境下,繼續用封閉的思路去考慮和處理問題,我們就會喪失機會,被動挨打。
幸災樂禍心態
別人犯了錯誤或遭了天災,不去想這個錯誤我應該吸取什么教訓,學到什么經驗,如果出現在我身上,我應該怎么辦。而是幸災樂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更有甚者,把自己的成功寄托在別人犯錯誤的基礎上,懷著僥幸的心理。抱著這種心態的人,哪怕是機會來了,也沒有充分的思想、資源和組織準備,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機會從自己面前走過而無能為力。
這次金融風暴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抱著這種心態的。心想:你美國也有今天啊,這次可完蛋了,中國有機會了,美國發生次貸危機活該等等。俗話說得好: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此次危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也迷。旁觀者的“迷”,有些是幸災樂禍、麻木不仁的“迷”。等到當局者清時,我們還是迷。所以,就只能被動應付,而缺乏應有的準備。2007年8月20日有關媒體報道某發言人說“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既而“專家指出,美國次級債危機波及全球,不過由于我國資本管制的原因,內地金融體系受次級債風波的直接沖擊很小,主要是心理層面。”
這種幸災樂禍的心態首先是使我們不能主動學習和思考,別人付出的代價我們照樣付出,甚至付出更多,從而使我們的發展體現不出后發優勢。同時,和封閉心態一樣使我們失去了最佳的準備時間。也使得我們失去了避免或減少危機損失以及調整產業結構,改善國民經濟各部分關系以及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機會。
受迫害心態
一旦自己吃了虧,心里就想,這肯定是別人的陰謀,是別人想害自己,好象別人時刻都在算計自己,自己被自己嚇死;不反省自己,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去試圖改進自己的工作,而是一味地懷疑別人;哪怕是自己能力不夠、水平不行,很多可能是工作不認真、不細致等使工作做得不到位,導致國家和企業損失,也經常找客觀原因,為自己開脫。受迫害心態還表現在懷疑一切,聽不得真話,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這往往導致謊話盛行,誰說真話誰就倒霉。這種心態形成的長期心理失衡會使人無法承受壓力,由此,阿Q精神勝利法就成了人們維持心理平衡的主要方法。
這次金融危機中,有一部分媒體,甚至學者大罵美國和美國人是騙子,就是這種心態的體現。認為這次金融風暴是華爾街綁架了美國,而美國綁架了全世界。而為這次危機買單的是我們中國人。因此,憤憤不平者有之,大罵美國人是騙子者有之,好象美國和美國人就是靠行騙才活得那么好,世界上發生什么事都是美國的陰謀,都是想害我們。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有部分機構利用個人和企業不了解金融衍生工具來行騙。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金融衍生工具積極的一面。如果美國和美國人都是騙子,就不可能解釋美國的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以及由此給世界帶來的積極影響。
動不動就把自己吃虧歸結為人家是騙子,那是沒能力者給自己找的借口。退一萬步講,哪怕就是人家騙了你,首先要想的是自己為什么會被騙?一方面可能是自己對金融衍生工具不懂,可為什么還會去買?另一方面是自己有賭一把的僥幸心理。那就是活該了!現在罵美國,當時你買人家產品的時候怎么不仔細想想?受迫害的心態是弱者的心態,是無知和自卑造成的。這種心態不利于吸取教訓,不斷改進自身能力,更不利于向強者學習。只有保持理性的心態,才能學人所長,避人所短。
自大心態
自己感覺特好,特別是受點表揚,就不知東南西北,覺得自己什么都行,聽不得不同意見,特別是聽不得別人說自己不好。好象世界上就只有自己行,別人都是笨蛋。他忘了,如果有人認為世界上除了他自己之外,都是笨蛋的話,那么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笨蛋,那就是他自己。并且,理性告訴我們,自大的背后恰恰是自卑,因為自大一旦遭遇失敗就會完全放棄,導致自卑和對別人的盲從。同時,自大的心態是中國長期積弱形成的“強大”幻想和誘惑形成的民族自尊的過度反應。
這次金融危機中,有個別媒體和專家學者竟然漠視美國的經濟狀況和國力,同時更是夸大中國的國力和經濟實力,聲稱能夠拯救世界的只有中國。在自大心態的主宰下,人是會失去理智的,同時就會喪失最基本的常識。直到11月份還有媒體和專家“自豪”地宣稱,由于大量的外匯儲備和中國儲蓄型的經濟,中國可以通過財政支出和產能過剩等拯救全球經濟。12月后,中國自身經濟形勢的嚴峻已初現端倪,也許這些專家和媒體可以靜一靜了。
自大的心態會使我們的決策不基于事實和分析研究,而僅僅基于對自己能力的盲目放大,它往往體現為偏激的民族主義,這種心態恰恰會被別人所利用。就如WTO談判期間,我們的媒體和個別專家說中國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一樣,使我們在談判中處于被動地位。適度的民族主義有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但是偏激的民族主義肯定會導致災難,不利于國家和民族的進步。自大心態使我們不能準確判斷形勢,采取正確的措施,來避免風險或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
急噪心態
急噪心態是近百年來中國人弱國心態的體現。由于長期處于被欺凌地位,希望民族盡快強盛,所以,浮躁就成為一個民族的共同心理狀況。毛澤東的“兩年超英,三年趕美。”就是典型。急噪心態在工作中的體現為短期行為、所謂跨越式發展的思路。一個政策、一項投資,不考慮長遠發展,只考慮短期利益。經濟發展上的“先發展,后治理。”企業管理上的上市賭博,不愿扎扎實實把企業的業務和產品做好,希望通過所謂“資本運作”賺大錢。忽視了一個企業真正的價值來源于企業的業績。“一萬年太短,只爭朝夕。”現在是一年都太短,想一兩天一次解決問題。
次貸危機出現后,不充分考慮長遠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在對國際金融風暴后國際金融秩序的發展趨勢把握不準確的情況下,進行相關調控。一旦看到金融風暴對中國經濟和企業產生的出乎意外的巨大影響,急切之間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都有可能為長期的經濟發展埋下隱患。
中國經濟建設和企業管理實踐的歷史證明了,經濟運行不是戰爭,而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一步一步走過來,一步都不能拉下的。商場不是戰場,而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過日子。急噪的心態使我們在決策和日常經營時往往犯致命性和常識性錯誤。為追求短期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從而缺乏持續發展能力。
盲目崇洋
盲目崇洋往往和盲目自大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如魯迅所說,青年知識分子開始是革命的激進分子,是左派;一旦看到革命要流血,就有可能變成右派,變成投降主義。現在流行一種標準,就是只要是外國的就是好的,缺乏分析研究和科學精神。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人,盲目相信和照搬國外理論,更有甚者不敢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敢維護自己國家和民族以及企業的利益。動不動就拿別人的話和標準來衡量。
金融風暴的成因首先是美國的金融衍生工具導致的,我們不懂就應該學,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如何采取相關政策和措施保持經濟增長和持續發展的問題上,還得考慮中國經濟的特點和國家利益。不能盲目照搬國外的理論和經驗。正是因為缺乏對中國自身實際深入持久的研究積累,使我們在面對金融風暴時只能照搬國外的理論和方法,有可能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而不自知。
盲目崇洋在歷史上給我們帶來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不是說國外的理論不能用,而是要有研究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結合中國的實際,找到真正符合我國實際的恰當方案。
以上六種心態在這次金融風暴的整個過程中,都有生動的體現。在日常的企業管理中,更是處處都能看到這些心態的影子。這些心態的產生主要源于長期閉關鎖國形成的國民心理和思維方式,以及近代中國受人欺凌歷史積累下的弱國心態。由此導致對發達國家的盲目崇拜,對自我的自卑、自大和趕超的急噪心理以及受迫害心態。同時,也正因為如此,才缺乏長期堅持的耐心,寄望奇跡的發生,才會對人家遭難幸災樂禍,總希望有哪天,對手遭殃了,自己就能輕易超過,等等。
由于是中國一百多年歷史形成的民族心態,當然有些也是由體制原因形成的,所以,有這些心態也很正常,要求馬上就能轉變也不現實。一個民族和一個人心態的轉變是需要過程的。但是,中國正處于崛起的關鍵時期,這些心態對我們的影響不可小視,如果不能逐步改善,中國從宏觀的國民經濟、文化、科技到企業的微觀經營以及個人的生活,都是不可能真正得到質的改進的。這次金融風暴也許是對這些心態進行調整和改善的極好時機。
以上這些心態,在目前中國國內的企業經營中以及國際化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社會風氣、企業經營狀態以及產業發展。如果我們的企業家們能夠在心態上有一個大的轉變,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態,企業就會發展得更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