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內容分發”,一個原本的小平臺業務,緣何引來大小巨頭“集體”出戰?
近日,BAT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內容分發平臺,加入資訊市場的較量。“內容分發”,一個原本的小平臺業務,緣何引來大小巨頭“集體”出戰?
8300萬在日前公布的2017年百度第一季度財報中,截至上月,手機百度資訊流日活用戶已達到如此量級。在今年年初的內部演講中,李彥宏把“內容分發”放到了第一的位置,并重點提了信息流產品。將目光投向內容分發的不止有百度。BAT中的另外兩家——阿里和騰訊,也不約而同加入資訊市場的較量。此外,還有不少垂直平臺如暴風體育、土豆視頻等進入戰局。
入口之爭的重要戰場
如今,點開百度首頁,巨幅搜索框下,出現了信息流板塊,在搜索之外增加了資訊瀏覽功能。而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則在近日上線了類似“今日頭條”功能的“天天有料”;同時旗下視頻網站——土豆網也于3月31日宣布,將轉型為短視頻分發平臺,并推出超過20億元的補貼計劃,未來土豆將成為今日頭條在短視頻領域的競爭對手。此外,旗下UC瀏覽器也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UC頭條”功能。坐擁兩大資訊產品“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的騰訊,也幾乎在同時領投了今日頭條潛在對手之一、短視頻社交應用——快手3.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
這一切都顯示,似乎巨頭們都在有意無意地走向“頭條化”的模式。這一趨勢在行業咨詢機構分析師馬世聰看來,一系列動作瞄準的是移動資訊——這一“肥沃”的流量入口。根據行業機構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下半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細分應用用戶滲透率中,新聞資訊用戶滲透率為54.6% 。
而催生龐大用戶數和流量的,則是人們對于資訊的渴求。“資訊是生活必需品。”一點資訊副總裁李紅梅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在滿足衣食住行等基礎需求后,人們最需要的肯定是信息。
打響流量“保衛戰”
時間回到2012年,當今日頭條剛剛出現時,誰也未曾想到,它驚人的成長速度——截止2016年年底,其日活用戶7800萬,單用戶日均使用時長76分鐘。
如今日頭條等資訊平臺,在擁有越來越多流量的同時,也占用了越來越多的用戶時間。在“頭條”們猛攻之下,BAT架起流量的“護城河”則成為了必然。正如艾瑞咨詢分析師門雨瀟對科技日報記者說:“現階段,BAT發力新聞資訊平臺更像是順應時代以及自身發展的必要手段。”
“阿里作為獨立的電商品牌和網站,對于流量入口有很大的需求和危機意識。”門雨瀟說,以阿里近年的戰略布局來看,收購UC、開發支付寶社交;阿里一直在努力開創一個穩定的流量入口,將用戶在移動互聯網端的第一觸點控制住,最終導流到天貓和淘寶。
廣告利潤和數據“金礦”的誘惑
“巨額的廣告利潤也是吸引巨頭進入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聯網分析師張孝榮對科技日報記者說,信息流廣告是當前資訊平臺收入增長的核心,也是現在各家公司競爭的焦點。
信息流平臺的巨額用戶數,帶來的不僅是耀眼的流量,還有可觀的利潤。“在當前的資訊市場,以流量為基礎進行商業化變現已獲認可。”馬世聰指出,廣告正是其中重要的變現手段。“互聯網競爭已經步入下半場,在存量競爭下,這一點顯得尤為關鍵。”馬世聰說。“下半場”是2016年美團網創始人兼CEO王興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互聯網上半場靠用戶紅利,可以粗放經營;到了下半場,當用戶紅利逐漸消失,需要精耕細作、深挖用戶價值。馬世聰分析,海量的用戶數據將成為企業進行精細化運營、實現多元變現、深挖用戶價值的數字資產,是驅動企業品牌加速成長的數據原由。
終極較量:內容和服務的比拼
然而,“紅利”多多的內容平臺并不是片“處女地”,而早已是山頭林立。
那么,在這場比拼中,什么才是克敵制勝的法寶呢?“內容和服務。”馬世聰認為,利用技術創新豐富內容載體形式、建立自媒體平臺打造平臺內容生態和加大技術算法投入、構建綜合場景服務,這些都是當前滿足用戶需求的主流做法。
門雨瀟則更強調了內容質量的重要性。“產品本身的差異性不高,用戶的碎片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如何用最優質的內容,留住用戶,才能建立起護城河。”同時,門雨瀟指出,隨著資訊平臺內容板塊的豐富,各方平臺勢必面臨版權的問題,也是內容競爭潛在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