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
總理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為這是我們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參加一個有關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座談會時,舉例說中國至今不能生產模具鋼,比如圓珠筆的“圓珠”都需要進口。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
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因為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 工匠精神的內涵 /
精益求精
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把99%提高到99.99%。
嚴謹,一絲不茍
不投機取巧,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
耐心,專注,堅持
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為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
專業,敬業
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工匠精神”可以從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窺究竟。瑞士制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表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制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里,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專利,日本式管理有一個絕招: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把一種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這種精神其實就是“工匠精神”。
/ 我們應該怎么做 ?/
一、制造土壤
當“工業4.0”紅遍中國大江南北之時,一波接一波學習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熱潮不息。有人卻想著,有了工業4.0,我是不是就可以偷懶了?
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羅民指出,企業過度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短期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
工廠老板等不及工程師匠藝精神的開花結果,社會也等不得工廠匠藝精神的精雕細琢。這意味著,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癡迷,不能再得到回報。這就摧毀了工匠精神所必須經過的煎熬。
二、鍛煉技術
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高級技師、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人稱“航空手藝人”的胡雙錢說,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無論技術發展到什么水平,都離不開人這一最核心的生產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藝水平非常發達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當高的人員從事這些手工勞動。
為長征火箭焊接發動機的國家高級技師高鳳林認為,機器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程序重復運作,但人能夠不斷實現改造和創新,這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科學家腦中產生想法,工程師圖紙施工實現工程化,工匠制造出產品,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