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最佳思維方式”的概念如下:次優思維方式會提出這類問題:“做某事的好/極好辦法是什么?”,或者“我如何能解決某件事情?”而最佳思維方式會問:“做某事的最好辦法是什么?”,或者“我如何能用可能存在的最好辦法解決某事?”這兩者間的差別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和無關緊要,但開始在生活中應用此原則時,我想你會跟我一樣,得出某些有趣結果。
例如,當給第二天制定計劃時,你可能會問自己(也許是潛意識和無聲地):“明天怎樣做才是安排個人時間的好方法?”通過回答這個問題,你將為自己制定一份不錯的計劃安排。但很可能它會是個次優方案。另外請嘗試問自己:“明天安排個人時間的最佳方式是什么?”現在你會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 不僅僅是好或者極好,而是最好結果。
有時你沒法立刻知曉某個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這時你可以自問:“最佳解決方案看起來如何?”然后就開始列出最佳解決方案需要表現的屬性和約束條件。這能幫你縮小選擇范圍。若你知道最佳解決方案的某種特定屬性,便可排除所有缺乏此屬性的可能方案。
回到為第二天安排最佳日程的例子上,你可能會列出這些屬性:早起、鍛煉、扎實工作8小時、健康飲食、花時間陪伴家人、在晚上做些有趣和享受的事情、用某種方式挑戰自我、完全清理電郵收件箱、閱讀一小時,等等。之后你再從這些附屬目標,拼合出自己的最佳日程安排。
請記住最佳解決方案總需考慮現實可用資源。若一份可能解決方案不切實際,它當然就非最佳方案。因此如果安排你的日程需要動用超級電腦和六小時計劃時間,這種解決方案離最佳結果顯然太遠。你可以在最初問題中加入關鍵約束條件,比如:“我能在20分鐘或更少時間內,安排好明天日程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根據個人經驗,我認為采用最佳思維方式的最大好處在于,它能幫你提升個人標準。與安于次優解決方案和平庸結果不同,你將承諾盡自己最大努力,同時還會考慮解決方案的可行性與自身現實條件。通常當你自問“什么是….的最佳解決方案?”時,你將發現與詢問次優性的問題相比,個人思維會朝著類型非常不同的解決方案運轉。
下面就是些采用最佳思維方式提問的例子,它們能讓個人思維向著最佳解決方案運轉:
我此刻利用時間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我經常去鍛煉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何時、做什么、如何做)?
我脫離債務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我能盡快賺到額外10000美元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我孩子能上的最佳學校在哪里?
我可以生活的最好地方在哪里?
回復這封郵件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你可以反復用此問題凈化個人收件箱)
我能改善個人社交生活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我接下來該閱讀的最好書籍是什么?
我在《英雄城市》中可以扮演的最佳角色類別是什么?
我應該常去閱讀并告訴大家的最佳新博客是哪個?
只有詢問才能收獲答案。所以請直接詢求那最佳答案。
關注官方微信:北京影響力培訓,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關注官方微信:北京影響力培訓,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