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問題確實還滿多人問過的。
我得說,邏輯思考能力其實在任何領域都很重要。 畢竟每個人平時都會累積各類「片段知識」。 但要能對人生產生巨大的效果,這些片段知識終得畫成一個圓才行。 但要把這些片段知識整合起來,除了少部分天資特別聰敏的人,大部分都是靠后天的努力。
Bryan是天生很聰明,所以看他思考總是毫不費力。 但我不像他這么聰明,思考能力可是困苦又艱辛訓練起來的。 所以我還滿清楚,要把自己思考力磨利,不外乎就兩個方法:一種就是在那領域中待很久,透過長期的經驗、看過各類狀況,慢慢變得資深。 另一種方法就是我常做的,透過方法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的邏輯能力。
但要怎么訓練呢? 最簡單的起步,其實是透過寫作來練習。
我自己在版上其實談過幾次這個概念:寫作其實等于自我思考的整理。
很多人懂很多事情,也可以透過聊天與別人分享。 但很有意思的是,你若要他們寫篇文章來談他們懂得的事情,他們卻往往寫不出來。 不然就是寫出來后,別人完全看不懂。 這通常就代表,他們對該主題的思考還不夠周延!
因為聊天分享,你可以沒有主軸、可以大家隨意討論、可以有表情與手勢來輔助內容。 可是要把一個概念寫成一篇文章并讓別人看懂,我們就得思考很多面向。 比方說,文章一開始要怎么起頭、怎么論述、怎么解釋、怎么讓論點周詳、怎么補足論點的破綻、怎么從讀者的角度回頭看哪里還有不足?
換言之,論點要一步一步展開,這其實仰賴你佈局完整、也仰賴你對那主題有充足的論點。 我自己也有很多文章是寫了一半發現概念不夠周全、想寫卻總覺得卡住,最后被收在硬碟中再也沒機會見天日的狀況。 這是因為自己對那議題尚沒有夠完整的理解。 沒有理解就缺乏論述,缺乏論述當然就覺得寫不下去。 所以能寫的出來,多少表示自己整理內化到一定程度了....
也因此,每當有人問我怎么訓練自己的邏輯思考力,我就會建議大家多寫東西。 花時間架構出一篇讓別人能讀懂得文章,其實就是訓練自己的組織能力。
那下一個問題往往是:「那Joe,我該寫什么東西呢?」
我的建議是,從你最擅長或是從你最喜歡的事情開始嘗試起。 最簡單的起點是寫一系列的教學文。 比方說你很會煮東西,那就寫一篇文章談怎么做你擅長的料理。 你喜歡旅行,寫一篇文章講怎么搭車轉車可以到清水寺。 你擅長程式語言,那寫一篇文章談從概念到程式產出的步驟。
寫完之后,拿給不懂這領域的朋友看,看看他們看不看的懂。 看不懂,哪里看不懂。 聽他們的意見,改變敘事方式或是改變論點,直到別人能理解為止。 多試幾次,慢慢你就會理解怎么把你懂得東西,化繁為簡的說給完全不懂的人聽。 你會知道你的思考脈絡是太簡潔、是太繁瑣、是太跳躍、還是有任何問題?
等到步驟式的文章自己能駕馭了,就可以嘗試寫一些自己「覺得很酷的觀念」。 比方說你的用錢理念、你的管理理念、你的政治看法、你覺得核四該建還是該停、你覺得大巨蛋該拆還是該留。 總而言之,寫些沒有對錯的事情、寫些你主觀的觀點。
這種文章通常難度就會更高一些。 你就得事前更周詳的思考,具備更嚴謹的邏輯,得要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 從為何對這主題感興趣開始解說,談到你的觀點,放入你的論述,思考反方的意見,文章中可能也得適度的涵蓋反方意見,最后要有個明確的結論。
寫完后自己看過幾遍,揣摩自己若對這概念完全無知,能否看懂? 揣摩如果是一個抱持不同意見的人看了這篇文章,可能會在哪里提出質疑? 然后重新去修改文字、去防守破綻、去調整語句、去增減論點,直到完成這篇思考為止。
再來,同樣找幾位對這議題不懂,或是持反向立場的朋友,請他們幫忙看過一遍。 然后問問他們的觀點。 看他們有沒有真的看懂你的論點? 有沒有看到一半就跳腳起來? 有沒有看完后表達完全不以為然?
換言之,這樣的訓練可以讓你知道自己邏輯思考有多全面,又能多有效的把概念傳遞給別人。
一開始當然很困難,可是只要愿意堅持下去,慢慢的你會習慣并隨時「換位思考」。 意思是說,你會能在思考某個觀點的同時,假裝自己是另一個完全無知的人,讓這人挑戰自己的觀點,并讓自己透過這練習反思更周延的論述。 這有點像一個人玩圍棋對奕。 攻擊的同時,也思考防守。 防守的同時也思考攻擊。 慢慢地,你就能讓自己思路更周全,邏輯思考能力也會明顯提升的!
關注官方微信:北京影響力培訓,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關注官方微信:北京影響力培訓,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