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最重要無非做好三件事——管人、管事、管財物,只要把這三點管好,理好,管理基本上就可以做到位了,但我們要去考慮一個問題,事和物的背后是什么?就是人,只要把人盤活,其它一切就會隨之而來。
一家公司初階管理一般是屬于制度化的管理,公司通過法治來提升整個公司效率及業績,再上一個層次的管理是什么?就是公司制度加文化的管理,也就是兩線并軌,文化影響人的心智,制度統御人的行為,這樣才會將管理推向極致,目前很多公司又在向另外一個管理層次過渡——這就是信仰管理,公司領導者就是精神教父,通過這種方式來影響公司成員的心智,從而驅動他們的行為。
實際上很多企業的經營和管理還未到另外一個層級,只要跳出來,我們就會感覺到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都知道,管理是無法取代商業模式的,企業真正靠什么贏利?如果是管理和商業模式兩者取其一的話,那就是商業模式。什么是好的商業模式?簡單的說就是通過最低的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獲取最大利潤、同時目前還處于藍海之中企業贏利模式,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企業苦抓管理,但公司的贏利及業績沒有質的飛躍的原因。
談到商業模式,這又不能不談到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它一定是符合國家政治前瞻性,一定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項目。同時,還能主導未來的產業,所以對企業家的要求不光要有豐富的管理知識,還要能解讀國家的政治和宏觀經濟,所以企業的最高階發展就要讀懂政治經濟,尤其是要精通資本運作和投資。
我們用一個例子打比方:美國是一個虛擬經濟兩倍于實體經濟的國度,它擁有龐大的資本市場,但它的消費市場及產品來自于很多國家乃至發展中國家,而且美國文化提倡提前消費,透支未來。在90年代初,美國可以付一成的房屋預付款來取得銀行按揭,很多人償債率的不足就不斷加劇了銀行風險,同時房地產公司是和銀行息息相關的,因此,這樣的行為直接導致了資本乃至房地產的大量泡沫。
這個泡沫總歸要破裂的,所以次級貸風暴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這就是我們在去年所遭遇的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導致全美最大的兩家房地產公司倒閉,第三大銀行雷曼兄弟也宣告破產,連香港歌神張學友也損失了三分之一的資本,美國失業率大幅提高,很多人傾家蕩產,但對市場影響最大的是什么?人們對銀行失去了信心,這是最恐怖的,所以當時美國救市,無非是在救民眾的信心。
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因為中國目前是全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第一美國,第二歐盟,第三是日本),同時也是經濟增長最快也是最穩定的經濟體,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對全世界經濟的增長顯得尤為重要。
經濟的增長來緣于三點:投資、消費、貿易,金融危機已經對中國的對外出口和貿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珠三角一些貿易型企業倒閉,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你說這些企業管理好有個屁用,在這種經濟趨勢下誰都得死。
所以在這個時候中國采用了一些積極的經濟政策,投資4萬億投資基礎經濟建設,同時拉動國內消費市場和內需,通過這樣的手段來穩定經濟的發展,這樣,對于一些同基礎建設有關的上下游產業獲得到了空前的好時機,所以,這樣的企業管理差一點也沒關系,因為有國家政策和經濟形勢在不斷驅動企業的成長。
另外再舉一個例子:中國很多企業為什么現在利潤持續降低,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占據產業璉的高端,什么是產業璉高端,比如制造行業,產業璉高端就是品牌、就是研發、就是創新、就是設計,在整個經濟學上講就是要成為啞鈴型企業,一頭抓品牌研發及工業設計,一頭抓市場、渠道和終端,中間細的部分給到勞動力及成本較低的國家及地域,也就是生產、制造、加工,所以中國現在提倡一個口號:“要將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這個和經濟學的微笑曲線異曲同工。
簡而言之,也就是要掌握定價權和主動權,這樣才可獲取更高額的利潤。所以企業的最高階競爭并不是內部管理,但這并不代表管理不重要,只不過管理是充分條件,但不是充要條件。只要能結合國家的政治經濟,把握市場規律,同時將企業的文化及信仰推行到極致,結合科學的管理,這樣的企業將會在市場大潮中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