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環境里,決策者須在當前已知的所有條件下,盡其所能做出符合組織最大利益、最低風險的決策,滿足這條件的決策便能算是好的決策。經濟活動的決策中,沒有決策者可以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也沒有人可以聲稱自己是唯一擁有答案的人。以我對許多商場上優異的CEO在做重大決策過程中的觀察,多數決策者所追求的是“相對妥適”的結果,沒有人愿意下達事后被證實為錯誤的決策。而組織里不同層級的人,其責任是在主管最終決策拍板前,提供不同視角的意見與方案,以降低決策的風險,同時極大化決策所產生的價值。
從這個觀點而言,在充滿未知的環境中,優秀決策者的表現,是個人及團隊的經驗、智識、睿見、與直覺在當下最佳的總和呈現。此時,身為團隊里經驗較淺的你,應該怎么做?
從我出席決策會議做旁聽時起,主管就經常提醒,考慮事情時要設想自己就是主管,練習從更高、更廣的視角,準備數據并做出有價值的建議,千萬不要疏懶于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我在每次會議中,除了盡力準備相關信息,席間主管也容許我至少提問一次,或試著提出一個建議方案。練習一段時間后,便能較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盡好部屬的本分。
決策者有最終拍板的權力及責任,然而在信息爆炸、詭譎多變的競爭環境中,人們越來越無能力預知商業決策的變量。因此,決策者只能盡力專注在已知的各種信息、充分考慮不同的層面,做出判斷及決策。同時,在決策最終落實前,主管若是預見到“變量”的可能,就得及時重新評估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結果好的決策,并非全都是有邏輯可依循推演的。我就曾經遇到一件來自老板“靈感”而大轉彎的案子。有個房地產開發業者的放貸案,銀行爭取聯貸行主辦,開了很多會議,箭在弦上一切都已齊備,只差最后簽約。但一天晨會中,董事長突然表示這個案子需要再看看,同事皆感不解。原來董事長前晚應酬時在席間遇見申請聯貸的業主,發現對方的眉頭總是皺得很緊。就是這個動作讓董事長覺得不妥適,想再次復查自己的決策。
兩天后,這家不動產開發商就爆發了財務危機,銀行意外地躲過一劫。雖然這例子似乎僅憑直覺;但決策者對信息的判讀,未必是旁人所能推估的。這個啟示提醒了我們,決策者因勢制宜、調整決策是其任務的一部分。在對決策過程及其責任分擔有正確的認知后,作為部屬的你就不會任意抱怨主管“善變”,反而會盡力支持主管的決策過程,這才是正途。
職場是有付出有收獲的公平秤
職場的新人可能會認真地為自己的發展訂立一系列的目標與結果。只是,這個階段的新人,因缺少必要的社會閱歷,對于工作與目標結果之間有何關系,其實還不清楚。所以,我不建議此階段的人想得太多太遠。反而,提醒有志向的上班族們,專注手上的工作任務,務求每件事都做到最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認真思考、仔細辦事,讓工作成果超出主管的期望,持續進步。經驗需要時間的催化發酵,才能見其光輝美好。剛入職時爭取機會鍛煉,并建立自信;接著,就是要持續累積經驗,并將其轉化為職場上的價值。
新入職的上班族必須養成嚴謹的職場“紀律”,提升個人自我領導力,這一點極為重要。做事方法上,多加思辨追究義理,完善細節,做好本分,是基本“紀律”。每經歷一件事,就記下心得感悟,供日后經常反思進步,是必要的“紀律”。遇到有經驗的人,無論其職位高低,都以禮相待,找機會問好的問題,善用取經挖寶的學習途徑,是進階的“紀律”。人際關系中,注重禮尚往來,納受他人恩惠常懷回報之忱,不能總作得利的一方,是做人的根本“紀律”。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是正直誠信的價值觀,是讓人欽佩的“紀律”。
希望我所提供的這些方法,可以讓上班族有效地保存每次獲得的經驗感悟,也讓自己后來的新經驗及新感悟,在既有的基礎上添增積累。如此不僅減少職場上的彎路,也能迅速建立自己的信譽;即使結果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見到,路程上也能享受每一階段的滿足感,適時鼓舞自己。
每個人對工作或生活的滿意程度都非他人可以體會。在我的職涯過程中,雖有過不喜歡的工作內容、難以合作的同事,也有工作欠缺續航力的情況,但我心里是愿意樂觀地相信,每種職場情境必有其發生的緣由及意義。我在意的是自己在累積經驗的過程中成就了多少事,幫助過多少人,心里因為學習而享受過多少愉悅。這就是我座右銘“功不唐捐”的力量。
“功不唐捐”是我高中時給自己立的座右銘。至今,這句話仍是我在事業和生活上一直堅定抱持的信念。在求學以及職場上,經常爭取承擔責任的機會,愿意接受挑戰并從中學習,越來越深刻地體悟“功不唐捐”的意涵。盡管努力與辛勞經常短時看不到成果,事情最終也難保一定如愿,但我仍堅信過程中的所學所感,都會為未來知識技能的積累再添一層光彩。我鼓勵大家,專注當下的學習,常保樂觀,一定要誠心愿意等待,因為此刻辛勞終有獲得回報的一日。
職場不畏失敗更追求成功
職場上的作為如果產生了原先預期的結果,就是“成功”的經驗,是上班族滿意的時刻。只是,職場工作不比科學實驗,輸入值正確就有結果。職場里的事情很難盡如人意,即使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結果仍是未定之天。這是職場工作的魅力之一。因為難,所以如愿以償的時刻會予人極大滿足。
為了如愿以償時刻的滿足,我們就必須學會接納事與愿違的常態。失敗,帶給我們的收獲既具體且實用。珍視失敗經驗所帶來的體悟,是成功降臨之前心靈上不可或缺的沃土養分。諺語“失敗為成功之母”絕無虛假;具備成功特質的人,必然是樂觀正向,能鍥而不舍地從失敗的經驗里一次又一次地爬起,重新來過。我接觸過受社會贊譽敬重的人,都是很認真、努力完成每件事,突破一次次困難與失敗的沖擊,為自己打氣,持續面對挑戰而不氣餒,這就是成功人士普遍的特質——“自我領導力”。我后續會詳細講述這個課題。
我認識一位董事長,在海外并購案中遭遇嚴重挫敗,幾乎賠光自己數十年的基業。談起這個失敗的經驗,他卻說:“我們得到了寶貴的經驗。就是,這樣的策略不能成功。我們也學到了教訓,知道組織內部國際化人才依然嚴重不足,只懂語言是不夠的,我們對合作方的文化與合并后整體的思維,理解太淺、太急躁,以致嘗到滑鐵盧的失敗。若是因此可以重新檢視我們在全球的布局,這巨額的學費不一定賺不回來,下次一定會更嚴謹地準備。”這即是正視失敗所帶來收獲的例子。成功滋味的甜美,無疑是持續追求成功的重要動力。這樣的經驗很好;但絕不要因此害怕或擔心失敗的體驗。
關注官方微信:北京影響力培訓,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