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路徑依賴?
把5只猴子放在一只籠子里,在籠子中間吊上一串香蕉,一旦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壓水教訓它,直到沒有猴子再敢動手,然后用新猴子替換籠子里的一只猴子,一旦新猴子去拿香蕉,原來籠子里的4只猴子把新來的猴子暴打一頓,直到它服從這里的“規矩”為止。不斷換猴子直到籠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依然沒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連”,不允許其他猴子去碰香蕉,這是合理的。
但后來人和高壓水都不再介入,而新來的猴子卻固守著“不許拿香蕉”的制度不變,這就是路徑依賴的自我強化效應。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做事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也都存在路徑依賴,時間長了,便養成了一種習慣,習慣是下意識的,要改變可能不是難不難的問題,關鍵是,你可能根本不會發現原來的路徑是錯的。
企業經營長期形成的方法論亦是如此,現如今比較知名度比較高的企業,如騰訊、小米、滴滴、uber等等,在商業模式、策略、打法上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也比較容易出現路徑依賴的問題,短期內幾年十幾年,這一套路徑可能是其強有力的武器,然而市場環境和技術發展等外部因素始終在變化,企業的原有習慣也往往成為限制其發展的桎梏,說好聽點是轉型難,說難聽點就是死得快。互聯網對于傳統企業的沖擊久好像如此,即使他學習了雷軍的“專注、極致、口碑、快”,學會了“單品爆款”的打法,學會了饑餓營銷,可能還是不行,為什么?因為,問題的解決往往不在問題的發生層面上,而在與之相鄰的更高層面!
在我看來,傳統企業的轉型最大的問題出在人上,領導人和組織層面的轉變是難點。
企業高層領導者,尤其是傳統企業老板,摸爬滾打創業走過來,他們有一部分學習是停滯的,跟朋友花天酒地是生活重心,還有一部分因為上了年紀,學習力下降,但是經驗老道,總而言之,大多有自己做事的一套路子,思維固化嚴重。
這個問題應該是最難的,企業高層的思維不轉變,行動上不支持,尤其怕那些嘴上唯唯諾諾,行動原地打轉的,轉型基本胎死在搖籃狀態,所以轉型第一步,就是要通過企業內力和外力聯合作用,幫助企業高層調整思路,轉變為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模式,爭取高層的支持和資源投入。
轉型中人才和團隊是第二個難點,既然要往互聯網轉型,就要找到懂互聯網,擁有互聯網技能的人才加入,但是這些人往往缺乏傳統行業的經驗,對于行業的理解和把握比那些十幾年浸淫已久老同志自然沒法比,轉型也不是完全不要以前的東西了,該傳承的還是要傳承,要在其中找一個平衡點,我們需要懂行業又懂互聯網的跨界團隊,我們姑且稱之為老同志和新同志,第一,新老同志的溝通界面不同,習慣不同,第二,所倚仗的優勢不同,第三,老同事現實、難于轉變怕被取代,新同志思想激進,誰都不服,需要空間,新老同志各有特點,怎么把這個團隊融合在一起往前跑時很難的,需要內外合力來做,團隊優勢互補,不管怎么說,一個團隊中一定要有懂行業,資歷深的人做顧問,來把關。
傳統企業相比互聯網企業比較務實,目標就是銷售轉化,要業績,但是轉型難,難于上青天,前有轉型找死,不轉型等死的訓誡在前,所以切入點很重要,如果一上來就全盤來,大投入,很容易在前期由于企業一把手看不到結果導致轉型未半而中道崩殂,單品爆款,社會化營銷,講故事這些策略都沒有問題,但是一定要計劃好,每走一小步都要有階段性的結果,給一把手看到希望,小步試錯,及時調整方向,也會更容易認同,有的時候轉型路上何嘗不是如履薄冰呢。
轉型路上尚有九九八十一難,上有大羅神仙的政策風險,下有妖魔鬼怪的百般阻擾,團隊內憂,市場外患,歷磨難,終須意志堅,擦亮雙眼,那些習以為常的習慣和思路需要我們時時反思,時時警醒,才能保得轉型平安。
關注官方微信:北京影響力培訓,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