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推薦
《理想豐滿》是企業家馮侖自《野蠻生長》后親筆撰寫的又一力作。
究竟怎樣的房地產,才是對的生意?究竟怎樣的社會,才會給力民營企業?究竟怎樣的人生,才能創造生命的價值?
當今中國,迷惑頗多——中國人價值觀嚴重丟失,該如何重塑?收入差距日趨嚴峻,怎樣才能確保社會的公平?公司遭遇政策挑戰,發展限于瓶頸,該如何突破?社會財富將會如何傳承?同根同種,臺灣人幸福指數為何比大陸高?當理想豐滿但現實骨感,怎樣怎樣規劃才能讓自己更幸福?
《理想豐滿》中,馮侖集半百人生沉淀,暢議當下熱點;挾二十載拼搏經歷,縱論未來大勢。以其獨有的睿智思辨、幽默段子,深入淺出,亦莊亦諧,對價值公平、財富傳承、人生追求、企業治理等話題進行有力批判和建設,更全面展示、分享為人、經商的大智慧。充分彰顯一代企業家的責任、情懷與遠見,講述令人內心安寧,人生幸福的鮮活故事。
作者簡介
目錄
序言:站得高,尿得遠
理想
愿景和價值觀加起來叫理想
理想讓你看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做好人就是買單,做壞人就是搶劫
墻上的美人與炕上的媳婦
理想不能改變,過程可以妥協
公平
起點公平就是機會均等
結果公平等于普遍的平均加極端的特權
官二代,富二代
社會公平比經濟公平更重要
程序正義比實質正義更重要
獨立言論可讓社會容忍度增大
制度做好,結果一定是道德上公平
理想
愿景和價值觀加起來叫理想
理想讓你看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做好人就是買單,做壞人就是搶劫
墻上的美人與炕上的媳婦
理想不能改變,過程可以妥協
公平
起點公平就是機會均等
結果公平等于普遍的平均加極端的特權
官二代,富二代
社會公平比經濟公平更重要
程序正義比實質正義更重要
獨立言論可讓社會容忍度增大
制度做好,結果一定是道德上公平
媒體評論
◎ 柳傳志:馮侖做人通透,見解獨到,經商也很大氣、純凈。
◎ 王石:在我們這個時代,“野蠻生長”并不難,難的是“野蠻生長”之后還活著,而且“理想豐滿”。我想,這正是“馮侖”這個符號的意義。
◎ 馬云:2011年9月馮侖來參加“網商大會”,從大餅油條扯到小鳳仙,他的理想真的很豐滿,我記著這個:把理想當中藥吃,效果看堅持!
◎ 易中天:我沒想到馮侖會來談理想,還很“豐滿”,我喜歡馮侖,只因為他好玩,在我看來,有沒有理想無所謂,好不好玩卻至關重要。
◎ 李開復:馮侖幽默、敢擔當,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非常獨到、非常智慧。這些都在《理想豐滿》里體現得很充分。
◎ 蔡康永:已經稱霸一方了,仍然認真地追究:怎樣的世界,才是對的世界。這是令人欣喜的證據,證明馮侖沒有忘記他的初衷。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
房地產之“眼觀六路,耳聽四方”
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住宅是最被關注的話題。實際上現在社會各界都在發聲,各有不同的立場,各有各自的道理,但到底誰正確或誰正確的概率高一點呢?原始社會你可以賴賬,因為沒憑據,現在隨時都可以錄音,上網一Google,誰對誰錯馬上就一清二楚。
那么,現在具體有哪幾種人在講話呢?第一是買房人,抱怨價格高、質量差,價高買不起,質次買了鬧心。但買了房的人多數不抱怨價高,因為這是公共汽車原理,上了車的人都不希望別人再上來。買了房的人通常都是抱怨質次,但不抱怨價高,因為只要一算賬就會發現,誰對我最好呢?不是老婆,也不是老公,對我最好的是房子,漲了一倍!而這一倍又帶來了很多新的憧憬。
第二是政府,政府始終要講公平,總是說既要保障大多數人基本住房的權利,又要保持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希望保持社會的基本公平秩序和公平的道德取向。政府講的都是永遠正確的話,但做起來總是會或多或少偏離一些。
第三是經濟學家,經濟學家在講災難、危機,總是說要出事,沒有一個經濟學家說現在什么都好,否則他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自由的經濟學家都是在講問題,比如謝國忠,還有我社科院金融所的師兄。后來我發現經濟學家如果不講危機,基本上就沒成就,而且會失業。因為沒有問題,怎么能表現你有方法、有見解呢!我曾參加過一次原來同事的聚會,我工作的最后一個公家單位是國務院下屬的體制改革研究機構,我說你們當年預見的所有危機都沒發生,今天又開始預見新危機,這純粹是在嚇唬我們。我是生意人,如果我沒作準備,危機真來的時候,我就死了,而如果你們預測的那個危機沒來,我可能就錯過了發展機會。只有我自己預測危機,而如果這個危機真的來了,這時候我才心理平衡,才會覺得這個代價承擔得起。歷史上,經濟學家幾乎都在研究危機問題,然后據此來提供解決方案。他們跟算命先生一樣,不加時間、地點、情節,所以永遠都是正確的。社會心理學有一種自我印證的心理機制,算命先生為什么有市場?因為每個人聽后都會將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老給自己找理由來證明算命先生是對的。
第四是商人,商人講的是機會,因為沒有機會,他就得關門。別人辦喪事他就賣棺材,總得有活干。商人永遠是在看未來、看希望,這是我們做生意唯一的自信。如果每天在這兒也跟經濟學家一樣,預測未來不行了就把公司關了,那企業還怎么發展?企業發展恰好相反,別人都說不好時,我們會想著怎么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找到空間,活到未來,最后讓大家承認我們今天的決策是對的,跟著我們走。
這四種聲音我們天天都能聽到,作為政府的決策者,要善于傾聽、擇其善者而從之。政府要管事,但要管得適度。第一,政府要管保障房,不要管商品房,應該讓市場去調
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住宅是最被關注的話題。實際上現在社會各界都在發聲,各有不同的立場,各有各自的道理,但到底誰正確或誰正確的概率高一點呢?原始社會你可以賴賬,因為沒憑據,現在隨時都可以錄音,上網一Google,誰對誰錯馬上就一清二楚。
那么,現在具體有哪幾種人在講話呢?第一是買房人,抱怨價格高、質量差,價高買不起,質次買了鬧心。但買了房的人多數不抱怨價高,因為這是公共汽車原理,上了車的人都不希望別人再上來。買了房的人通常都是抱怨質次,但不抱怨價高,因為只要一算賬就會發現,誰對我最好呢?不是老婆,也不是老公,對我最好的是房子,漲了一倍!而這一倍又帶來了很多新的憧憬。
第二是政府,政府始終要講公平,總是說既要保障大多數人基本住房的權利,又要保持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希望保持社會的基本公平秩序和公平的道德取向。政府講的都是永遠正確的話,但做起來總是會或多或少偏離一些。
第三是經濟學家,經濟學家在講災難、危機,總是說要出事,沒有一個經濟學家說現在什么都好,否則他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自由的經濟學家都是在講問題,比如謝國忠,還有我社科院金融所的師兄。后來我發現經濟學家如果不講危機,基本上就沒成就,而且會失業。因為沒有問題,怎么能表現你有方法、有見解呢!我曾參加過一次原來同事的聚會,我工作的最后一個公家單位是國務院下屬的體制改革研究機構,我說你們當年預見的所有危機都沒發生,今天又開始預見新危機,這純粹是在嚇唬我們。我是生意人,如果我沒作準備,危機真來的時候,我就死了,而如果你們預測的那個危機沒來,我可能就錯過了發展機會。只有我自己預測危機,而如果這個危機真的來了,這時候我才心理平衡,才會覺得這個代價承擔得起。歷史上,經濟學家幾乎都在研究危機問題,然后據此來提供解決方案。他們跟算命先生一樣,不加時間、地點、情節,所以永遠都是正確的。社會心理學有一種自我印證的心理機制,算命先生為什么有市場?因為每個人聽后都會將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老給自己找理由來證明算命先生是對的。
第四是商人,商人講的是機會,因為沒有機會,他就得關門。別人辦喪事他就賣棺材,總得有活干。商人永遠是在看未來、看希望,這是我們做生意唯一的自信。如果每天在這兒也跟經濟學家一樣,預測未來不行了就把公司關了,那企業還怎么發展?企業發展恰好相反,別人都說不好時,我們會想著怎么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找到空間,活到未來,最后讓大家承認我們今天的決策是對的,跟著我們走。
這四種聲音我們天天都能聽到,作為政府的決策者,要善于傾聽、擇其善者而從之。政府要管事,但要管得適度。第一,政府要管保障房,不要管商品房,應該讓市場去調
書摘與插畫
